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我國痛風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全國高尿酸血症患者已超過8000萬,是15年前的15~ 30倍。
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該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肥胖、飲酒、高血壓、高血脂症、進食高嘌呤食物等。各個年齡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痛風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突然性的關節疼,發病急,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水腫、紅腫和炎症。這些症狀反復出現,對身體危害極大,長此以往,關節本身也會受到損害,嚴重者會發生腎結石甚至是腎衰竭,危及生命。及時的預防與治療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醫對痛風的認識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對痺症有了初步的認識,書中提及:“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並總結了痺症的三種類型,即行痺、痛痺、著痺,奠定了中醫痺症的基礎。東漢時期,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點明了歷節病的成因,並指出了風濕歷節與寒濕歷節的不同症狀與治法:“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最早提出“痛風”一詞的是陶弘景《名醫別錄》,“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認為獨活對痛風治療有效。明清時期,虞摶在《醫學正傳》中提到:“夫古之所謂痛痺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形象的語言具體地表述了痛風的症狀。
歷代名醫大家多認為,本病由外因引動內生濁毒而致,患者多有先天禀賦不足或年邁臟氣日衰,若加飲食不節,濁毒則隨之而生,滯留血中,終致瘀結為患。
目前看來,痛風的病因主要是過食膏粱厚味,以致濕熱內蘊,又兼外感風寒,侵襲經絡,氣血津液運行受阻,使濕熱煎熬成痰,瘀凝脈絡,導致關節紅腫灼痛;亦有患者先天禀賦不足,或年老體虛、臟腑功能失調,尤以脾腎二臟功能紊亂,脾失健運、腎失氣化,分清別濁失司,從而濕熱內生,蘊久化熱,聚痰留瘀,導致風濕痰瘀,痹阻經絡。
痛風常見的證型主要為濕熱下注、瘀血阻滯、痰凝經脈、肝腎虧損四型。
現代醫學對痛風認識
痛風是一種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關,屬代謝性風濕病範疇。痛風可並發腎髒病變,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破壞、腎功能損害,常伴發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等。
高尿酸血症是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當血尿酸水平超過關節單鈉尿酸鹽飽和度,而析出沉積於外周關節及周圍組織時,稱為痛風,即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發生的基礎。
痛風患者常出現痛風石,在患者耳郭、關節周圍、肌腱、軟組織等周圍皮下可見。痛風石是淡黃色或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或贅生物,質地偏硬,類似石子。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尤其是四肢形成的痛風石,不僅嚴重影響肢體外形,甚至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障礙、神經壓迫、皮膚破潰、竇道經久不愈,須接受手術治療。
臨床常用治療手段
痛風是一種富貴病,更是一種慢性病。飲食因素是痛風病發生的最常見誘因,也是不容忽視的危險因素。患者應盡量避免痛風的誘因:飲酒、高嘌呤食物、勞累、寒冷、感染、情緒波動等。
痛風可分為兩個階段:痛風急性發作期與痛風緩解期。這兩個階段的治療原則是不同的。
痛風急性發作期
痛風急性發作期的治療目標是迅速安全止痛,目前常用的藥物包括三大類:非甾體類抗炎藥、秋水仙鹼、激素。這三種藥物,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由醫生開具處方。在痛風急性發作時,僅僅靠控制飲食來降低尿酸,效果甚微。
有臨床研究發現,嚴格限制飲食中的嘌呤,最多能降低血液中15%的尿酸,核算成濃度為80μmol/L。而痛風急性發作時一般血尿酸偏高,僅靠控制飲食是難以消除症狀的。此時應儘早進行抗炎鎮痛為主的治療,最佳治療時間為24小時內,效果越早越好。
臨床中,有部分患者自行服用大量降尿酸藥物,希望迅速降尿酸。但尿酸80%由腎臟排泄,此時過快降尿酸,會導致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腎臟功能受損。
如果患者在痛風急性發作前期一直服用降尿酸藥物的話,那在痛風發作時也可以繼續服用降尿酸藥物;但如果前期沒有服用過降尿酸的藥,那痛風急性發作時就不能使用降尿酸的藥。
因為在痛風發作時緊急服用降尿酸藥物的話,反而會引起體內血尿酸水平波動,使痛風的症狀加重。所以痛風急性期的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服藥,不要隨意自行服藥。
痛風緩解期
在痛風緩解期,患者需要把尿酸長期控製到300μmol/L以下,才會減少痛風再次發作的機率。因為尿酸鹽在350μmol/L是常溫下尿酸按飽和度的臨界值,高於此值,尿酸鹽析出大於溶解,低於此值,尿酸鹽才開始溶解,故而痛風患者應將血尿酸控制於300umol/L,促進體內尿酸鹽溶解。
臨床上,痛風緩解期主要服用的藥物分為兩種,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與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前者以別嘌醇為代表,在剛開始服用的時候,患者最好能夠先檢測HLA-B5801基因。因為在亞洲人群服用別嘌醇時,可能是由於種族原因,有可能會出現致命性剝脫性皮炎。如果患者沒有條件檢測這類基因,在開始服用別嘌醇時,需從小劑量開始,一般是1次1片,1天1次,每次0.1克,嚴格遵循醫囑。患者一旦出現過敏、皮疹等反應,應該立即停藥。若是服用苯溴馬隆,自身有腎功能問題的患者,需與醫生進行溝通。因為苯溴馬隆是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作用而降低血中尿酸濃度,若腎功能不佳,需更換藥物。同時,長期服用該藥的患者也應該注意定期監測肝功能。
大部分痛風患者通過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發展,而少數患者經內科治療後,療效不佳甚至無效,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肌腱,逐漸形成痛風石。若出現以下症狀:肢體畸形並引起功能障礙而影響日常生活;壓迫皮膚,已經形成或即將出現皮膚破潰;竇道形成,粉筆樣物質滲出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或關節活動障礙,神經受壓出現卡壓症狀(即周圍神經受到某周圍組織壓迫,引起疼痛、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等),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以盡量降低疾病對身體的影響。
西藥治療雖初效明顯,但極易發生不良反應,且容易復發,長期服用相關藥物對肝腎功能也均有一定影響。而採用中醫藥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如辨證內服中藥,或中藥外敷、針灸、針罐結合治療、火針療法、穴位注射等外治法,均具有一定優勢,不良反應小,療效較為肯定。如:急性期時,可在腫脹部位塗抹清涼藥膏並按摩,配以針刺內關、曲池、崑崙等穴。緩釋期時,可採用調理氣血、補益肝腎的療法,臨床效果顯著。
中醫認為疾病“三分治,七分養”,痛風患者應忌動物內臟、肥甘食物以及飲酒,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蔬菜、水果等。另外,多飲水可以促進尿酸排出,臨床上可以建議患者用蘆根煎水飲用。
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堅定長期治療的信心。研究證實,採取健康的飲食和合理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
◆日常生活中需減少食用高嘌呤食物、高脂類食物,如肉類、野味、海鮮、含酵母食物和飲料等。盡可能食用嘌呤含量較低的食物,如蔬果類食物。
◆酒精經代謝產生的尿酸多,酒精刺激肝臟也會產生尿酸,所以患者需限制飲酒。
◆大量飲水可將尿酸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飲水不少於2升。
◆痛風患者除了需要控制飲食外,日常監測血尿酸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在痛風急性期過後,患者就要開始進行降尿酸的治療。在用藥初期,對於尿酸的監測次數,大概每2周到1個月應定期檢測1次。服藥後,根據尿酸的實際情況,調整用藥的劑量。待緩釋期時,尿酸的監測間隔可改為3個月到半年檢測1次,再根據檢測結果調整藥物劑量。
◆患者平時需注意保暖。有研究發現,突然受涼是女性痛風發作的第二位誘因,是男性的第五位誘因。
◆患者痛風急性發作時,需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必要時可予夾板固定疼痛關節,冰敷止痛。痛處不可熱敷,因為熱敷會刺激血管擴張,加重疼痛。
痛風的有效防治需要患者與醫護人員共同努力,患者本人需要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持心態平和,不過分焦慮,但需足夠重視。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制定有效的專業化、個體化治療措施,給予患者飲食及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導。